我們一家四口在某個程度上來說,都滿喜歡喝牛奶的。因此住在台灣時,我們會購買各式各樣廠牌的牛奶來喝。我們當時常買的牛奶,除了比較常見的光泉、義美、台農、好市多外,也會買禾香、初鹿、高大、鮮乳坊等等。各家牛奶的味道略有不同,在不同季節買的味道也不同,或是在喝的時候心境不同,喝起來的味道也會不同。講得有點玄,但因為我對於牛奶的形容詞實在很有限,寫不清楚,所以就只寫到這裡吧。
到了西雅圖之後,曾經如數家珍的牛奶品牌再也看不見了,只好重新再建立我們的牛奶資料庫。西雅圖的牛奶喝起來跟台灣也不太一樣,至於有什麼不一樣,我已經說我形容詞很有限了。我們還是保持著跟在台灣一樣的習慣,也就是先把各個廠牌的牛奶都買過一遍。買著買著,前幾天買到了一瓶華盛頓州在地的牛奶:
看起來沒什麼異狀,那麼就打開蓋子,倒出來喝喝看吧:
倒不出來!?
這張倒不出牛奶的照片是我事後再補拍的鏡頭,因此是我們買的第二瓶牛奶了。而我們當時倒不出第一瓶牛奶的時候,我老婆運用了她蕃茄醬倒不出來的經驗,用力地甩動著牛奶瓶,於是就把牛奶灑了個滿地。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第一瓶牛奶沒心情拍照的原因。
再回頭看一下第一張照片,發現牛奶有個可疑的分層:上層顏色比較淺,而下層比較像一般牛奶的顏色。如果用湯匙挖一下上層的東西,可以發現它是類似固體狀的東西:
剛開始,我們還以為是牛奶壞掉了。但上網查了一下,才發現這種牛奶叫做 "不均質牛奶" ,而那層固體狀的東西就是牛奶中的脂肪。我這輩子喝過的牛奶都是 "均質牛奶" ,也就是已經把不均質牛奶給搖勻的狀態。大家在喝這種不均質牛奶時,大概有兩種喝法,一種就是買來先用力地搖一搖,把它先搖勻再喝;而第二種就是把脂肪用湯匙單獨挖出來吃,吃完了再喝剩下的低脂牛奶。我吃了一口脂肪,就像是牛奶的壓縮檔在嘴裡解壓縮一樣的感覺,滿衝擊的。
我在寫這篇文章時,順道採訪了我老婆當時倒第一瓶牛奶的心得。她表示在牛奶衝破脂肪層時,那個瞬間跟落紅的感覺很像。如果還沒有體驗過落紅的讀者們,不妨考慮花個三塊九毛九美金買一瓶不均質牛奶來試試看。更別提在體驗完落紅的感覺,還會附贈體驗照顧小孩的感覺,也就是跪在地上擦地板的部份。
不均質牛奶跟生命的誕生與成長有如此緊密的連結,是我們當時購買時沒有預料到的。
這篇榮登為我的新/心首選文章!脂肪的部分真的蠻需要勇氣食用的,至少我現在還沒有這份勇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