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火雞

感恩節,顧名思義,是一個充滿感恩的節日。我女兒的幼稚園老師在感恩節前夕帶領了所有小朋友一起寫出自己的感謝;有的小朋友感謝樹木,有的小朋友感謝地球,也有小朋友感謝披薩。老師也介紹了感恩節的由來:幾百年前,一群人來到了美國這片土地上,受到了當地原住民族的幫助,因此得以活下來。為了表示感謝,這群人便邀請了這些原住民族人一起吃大餐。這也是我小時候聽過的故事。

不過我有點好奇,按照這個故事來說,既然是原住民提供了幫助,那麼感恩節不是應該要專心地感謝原住民嗎?我明白披薩也很重要,但難道不能在其他天來感謝披薩,非得要挑在感恩節呢?感恩節中的 "感恩" ,到底是要感謝誰呢?

我查了劍橋字典對於 "感恩節" 的解釋,它明白地表示這天是用來 "紀念當年從歐洲來的人們對上帝的感謝" 。我再查了牛津字典,又查了韋伯字典,都是差不多的結果。所以很清楚了,這一天不是要感謝原住民,也不是要感謝披薩,是要用來感謝上帝的。小時候聽陳之藩說過: "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罷" ,跟這個會是同一個道理嗎?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切入,美國的原住民族又是怎麼看待感恩節的呢?原來,他們在這一天要做的事情並不是感謝,而是默哀。當年從歐洲來的那群人帶入了一堆新的疾病,而當地的原住民族沒有這些疾病的抗體,因此造成了大規模的死亡。更悲哀的是,這讓原住民族人們開始懷疑起自己原本的宗教信仰,並開始思考會不會相信上帝其實才是正確的選擇。因此在那場大餐中,被感謝的對象並不是原住民,而是上帝。是上帝讓大家活下來的。

除了疾病以外,大量的原住民族還遭到了囚禁與奴役,以及數不清的殺害。這段殘忍的歷史,就被 "一頓大餐" 來粉飾太平了。或許,比較貼切的形容是 "因為真實的歷史太難以下嚥了,就感謝天罷" 。

除了感恩以外,感恩節的代表物大概就是火雞了。為什麼感恩節要吃火雞呢?我查資料的結果,跟台灣在中秋節為什麼要烤肉是差不多的道理的,也就是沒什麼道理。就算沒道理,我覺得人都住在美國了,至少也要吃一次火雞。從幾個禮拜前,我們家附近的超市就都堆滿了火雞。每隻火雞都是普通雞的三倍大,畫面很是壯觀。

火雞該怎麼烤呢?每一份食譜跟每一部影片都一再強調一個重點:火雞肉很柴。為了避免肉質太乾太柴,每個人不止會在火雞表面抹一層厚厚的奶油,而且還會把大量奶油塞進在火雞的皮跟肉之間。地獄廚神的教學甚至還會在火雞上額外再放上一整排培根。做好心理準備之後,就把食材先備好:

把奶油塞進火雞的皮肉之間的過程真的是一種煎熬。首先,為了要騰出一個空間,你要先把整隻手緩緩地伸進皮跟肉中間的夾層,一點一點地把皮跟肉分離開來,像是某種古代的酷刑一樣。然後再把奶油揉成一球,塞進剛剛騰出的空間中,弄得整個流理台油膩不堪。整個過程都不能用刀叉輔助,只能純手工,要不然會把火雞皮給弄破。在心中崩潰了六次左右後,總算完成了:

接下來就是放進烤箱烤。據說一公斤的火雞要烤半小時,所以我這隻需要烤三個半小時。剛出爐的火雞長這個樣子:

出爐後還不能直接吃,還要讓它休息半個小時,也是讓肉質不會過柴的重要步驟。從午餐時間開始準備,到晚餐時間剛好可以吃。小心翼翼地把肉切開,吃了一口,嗯,還是很柴。沒有到難以入口這麼嚴重,但還是比起我以前隨便烤的烤雞來得柴許多。加了這麼多奶油都還是這副德性,難以想像不加奶油會是什麼狀況。

也許火雞肉就像是感恩節的歷史一樣,需要加入大量的奶油去美化,大家才吃得下去罷。

留言

  1. 主圖好美!看起來就好美味的組合~ (自製的香草奶油真的讚!

    回覆刪除
  2. 認真看完全文,覺得反思意味十足的感恩節火雞,特別是最後一句:「也許火雞肉就像是感恩節的歷史一樣,需要加入大量的奶油去美化,大家才吃得下去罷。」

    回覆刪除
  3. 感恩節的美國另一項有趣的儀式: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7%99%BD%E5%AE%AB%E7%81%AB%E9%B8%A1%E6%94%BE%E7%94%9F%E4%BB%AA%E5%BC%8F

    話說, ....最後有吃完嗎?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