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是什麼?看似是一個大哉問,但我兩個女兒提出了一個簡單的定義。她們去年一起參加了小女兒班上同學辦的生日派對,而派對上有一個 "動手做科學實驗" 的活動,因此就啟蒙了她們對於 "科學" 的認識。在這個活動裡,每個小朋友們都煞有介事地穿著實驗袍,戴著護目鏡。但做的事情其實都很無害,就只是把小蘇打之類的粉狀物跟水攪在一起,弄得桌上一團亂。派對結束後,我問我兩個女兒 "科學是什麼" ,兩個人異口同聲地回答 "就是把東西攪在一起" 。
在大女兒上小學後,我就收到了學校家長教師會的信,詢問大家有沒有興趣當學校志工,一起幫忙學校的科展活動。本著希望能夠多多參與社交活動的動力,我就加入了這個志工團隊。在第一次志工們的相見歡中,我就跟大家分享了我過去在台灣參與科展的經驗。
在台灣,科展的主要舞台都是由教育部底下的科學教育館負責管理的。科展雖然名義上是 "展覽" ,但實質上其實是一場比賽。比賽規則都公開寫得很詳細,不管是資格、流程、科別、獎金都列得清清楚楚。我當年參加的是台灣國際科展,如果獲獎的話,不僅會拿到獎金,還有機會代表台灣出國比賽,以及得到保送理想大學的資格。因為科展作品的好壞就會影響評分的成績,所以也不是想挑什麼題目就挑什麼題目,或是想做什麼實驗就做什麼實驗。由於獲獎與否至關重要,我記得當時參加科展的過程中,得失心相當地重,沒什麼時間享受科學實驗的樂趣。
但在大女兒學校的科展就是完全不一樣的氣氛。最大的差別就是這真的是一個展覽,不是比賽,所以也沒有評分跟獎項。除此之外,科展作品的種類也很自由,不論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科學,只要能跟科學扯上邊都可以。從我參與志工們的籌備會議中,就可以發現到大家都盡可能拿掉不必要的流程和限制,讓學生們可以專心在做自己想要做的作品上。隨著科展的日子越來越近,我開始慢慢覺得,或許這會是個重新體驗科展的好機會。上個月底,我終於鼓起勇氣問了大女兒想不想做科展,她竟然還真的很開心地答應了。
我再問了大女兒一次科學是什麼,結果她還是覺得是 "把東西攪在一起" 。我解釋道,攪拌其實只是科學的一部份。如果要問我科學是什麼的話,我會說是 "講一句話,然後做實驗來判斷這句話是對的還是錯的" 。比方說,當我說 "藍色跟黃色的顏料攪在一起會變成紅色" 這句話,你就可以做實驗,也就是真的去拿藍色跟黃色的顏料來攪在一起,就可以看到其實是會變成綠色,所以就可以判斷剛剛這句話其實是錯的。
在大女兒表示同意我的這個定義後,我就問她這次科展想要判斷哪一句話的對錯。她思考了幾秒鐘之後,提議要做 "貓咪會怕蜘蛛" 這句話。我愣了一下,家裡牆角是滿多蜘蛛的沒錯,但我們沒有養貓,那貓要從哪裡來?她竟然說要去跟樓上鄰居借貓來做實驗。我不太想要第一次陪她做科展就涉及虐待動物,所以我就再問她有沒有其他想做的題目。
大女兒又想了一下,提出了另一個題目: "把很多石頭裝進袋子裡面會把袋子弄破" 。我想了想,這題目比貓咪跟蜘蛛簡單多了,於是就同意一起做這個題目。從一開始的撿石頭,到想出我們需要找不同種類的袋子,跟最後把石頭放進袋子裡把袋子弄破,我都盡量讓大女兒帶領,我只在旁邊被動地協助,目的是保持她對整個科展作品的主控權。我相信掌握主控權時,才能真正享受科學實驗的樂趣。到了科展前兩天,我們終於一起把海報做好了:
我們並沒有用什麼正式的海報板,只是把家裡不需要的紙箱拆開來再貼上白紙而已。會場中其他學生的海報也大都是這種風格,各種顏色大小都有:
我看著這些小朋友的科展作品,可以感受到大家在選題目的自由奔放。有人的題目是 "哪一牌的泡泡糖可以吹出最大的泡泡" ,還有 "雙倍內餡版的 OREO 真的有雙倍的內餡嗎" ,跟 "彩虹糖裡每種顏色的糖都一樣多嗎" 等等。我看到最微妙的一個作品,是 "把石頭泡在水裡會變軟嗎" ,這位學生很認真地寫下了他的假說、實驗方法、實驗結果、結論,並解釋了他為什麼認為石頭泡在水裡會變軟:因為他覺得東西變乾通常會變硬,而泡在水裡通常會變軟。在實驗裡,他把一顆石頭泡在水裡三個禮拜,再拿出來看有沒有變軟。實驗結果是沒有變軟,雖然並不是多麼驚天動地的結果,但我個人認為是一個很完整的好作品。
整體來說,這次的科展活動對於整個學術圈並沒有什麼直接的影響力,但我剛剛再問了一下大女兒科學是什麼,她不僅可以回答,還可以解釋給堅持著 "攪在一起論" 的小女兒聽了。


真的有很多有意思的題目,我最喜歡的是社區的各種植物,有毒的、無毒的、原生的、非原生的~
回覆刪除希望孩子們都能在探索的過程中找尋自己的路徑。
熱門實驗: 可樂加曼陀珠噴發現象
回覆刪除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jK9zoa4vb8
太讚!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