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所當然地,有些事情是理所當然的。打開水龍頭,當然就會有水跑出來;按下電鍋,當然就有熱騰騰的飯可以吃;抬頭往上看,當然就可以看到開闊的天空;低頭往下看,當然就可以看到平穩的大地。但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天,水龍頭沒水了,電鍋沒飯了,天空不見了,地面震動起來了,你要怎麼辦?
如果你經歷過台灣的九二一地震,或許你就不需要想像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當年我只是個還在讀小學的屁孩,所以只記得當時家裡震動得很厲害,然後隔天發現很多房子倒塌,也有很多人死掉。除了哀悼以外,我就沒有因為這個地震再做什麼了。雖然我對九二一地震的記憶逐漸模糊,但畢竟台灣在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所以大大小小的地震也還是不斷提醒著我它的存在。
搬到西雅圖之後,地震就悄然地離開了我的生活。再次聽到地震時,已經是搬到西雅圖後一年多的事情。當時心血來潮,去了一個給觀光客認識西雅圖市區的導覽行程。導覽員介紹了西雅圖的許多歷史,包括西雅圖這個地名的由來、當年原住民族跟白人的互動、西雅圖地下城的建造與衰敗、以及西雅圖發生過的大地震等等。等等,所以西雅圖也有地震?導覽員表示西雅圖的確平常沒什麼地震,但固定每隔幾年就會來一個大地震。而且根據計算,下一次很可能就在最近了。
回家查一下,西雅圖還真的在一個叫做 "卡斯凱迪亞隱沒帶" 的地震帶上。根據西雅圖市政府的網頁描述,這邊每三十年到五十年會有個規模六的 "深源地震" ,而每兩百年到一千一百年會有一個規模九的 "大型逆衝區地震" 。由於上一次的深源地震是 2001 年,而上一次的大型逆衝區地震是 1700 年,因此導覽員沒有胡說八道,不管是哪一種地震,的確都有可能已經在路上了。
這麼講起來,西雅圖的地震比較屬於一鳴驚人的類型:平常默默在心中累積不滿,某一天就突然一次爆發。希望它可以多跟台灣的地震學學,如何正常能量釋放。在我們參觀完導覽行程之後不久的某一天,我們家突然微微地震動了一下。當時剛過晚餐時間,我跟我老婆互看了一眼,心中都想著這莫名的熟悉感是怎麼回事。上網看了一下,發現西雅圖的地震大概是有把我的話聽進去了,真的發生了一次小小的有感地震。這個地震雖然小,但似乎還是刺激到不習慣地震的西雅圖當地人,擔心大地震是不是就快來了。
昨天是九二一地震的二十五週年。巧的是,這天也是我們家附近社區地震防災訓練的日子。身為一個台灣人,我自信滿滿地以為我早就已經熟知地震的一切,所以在這個訓練應該學不到任何新東西。到了現場,工作人員跟我們問好之後,直接塞給我一張紙條。紙條上只寫了 "你有一包 AA 電池,但你需要 AAA 電池。" 這樣沒頭沒腦的一段話。我放下我的自滿,虛心地請教了工作人員這是什麼意思,才知道這個訓練並不是地震當下如何躲避危險的訓練,而是地震結束後,食物、用品、醫療等等資源都不足的狀況下,該如何存活下去的演練。
在現場有幾個帳篷,其中一個是物品資源的交換處,比方說我如果想要交換電池的話,就可以在這個帳篷登記。另一個帳篷則是技能的交換處,比方說如果我有廚師或是水電工的技能,那麼我就可以在那個帳篷登記。住在台灣時,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需要做這樣的演練。當我需要幫助時,我會理所當然地期待政府或是其他民間團體會來幫助我。但在西雅圖這邊,大家會自己形成一個互相幫助的社群,這樣就算別人沒有來救我們,我們自己也還是活得下去。
在地震的時候,理所當然地,很多事情都變得理所不當然了。

能夠活著、維持著生活真的是很重要的技能;街坊鄰居形成互助社群,在許多資源沒有臺灣快速便利的狀態下,又更顯重要。
回覆刪除